如何激发非遗文化活力?代表委员建言:数字化转型、多元化传承******
中新网太原1月15日电(记者 杨杰英)如何让厚重的历史变得更活泼有趣、时尚多元?让非遗文化更好地传承发展,绽放出时代光彩?正在进行的山西两会上,代表委员们纷纷建言献策,数字化转型、多元化传承、可持续发展成为激发山西非遗文化活力的“关键词”。
绛州鼓乐、晋南唢呐、皮影戏、面塑、剪纸……山西非遗家底丰厚,数量位居全国前列。近年来,山西在挖掘非遗项目内涵、讲好非遗背后故事、传承非遗项目基因等方面进行积极探索。但随着时代变革和现代科技的推陈出新,非遗文化的传承和保护面临的压力也日益剧增。
为此,山西省人大代表、民革山西省委会专职副主委李润建议,以山西优秀非遗项目为基础,建立数字化信息平台,让数字化技术为沉浸式展览和传承体验提供发展空间,更好地服务非物质文化和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汇聚力量。
“要使人能够随时随地了解非遗文化,推动非遗‘智能+’的传承。”李润建议,依托大数据技术,打造非遗数字馆;以人工智能技术为基础,实现民间传统文化资源的全实景高清展示,提升非遗文化项目的吸引力;出台措施鼓励非遗和数字化融合,推动山西非遗产业数字化转型,促进非遗文化和产业繁荣发展。
山西省政协委员、长治市襄垣县政协主席侯慧萍建议,非遗文化要扩展现有的传承方式,实现多种传承形式共同发展;要借鉴优秀非遗传承的成功案例,推进可持续发展;要创新非遗文创产品,让非遗更好地适应现代化的市场发展。
“传播是更好的传承。”侯慧萍认为,要创新传播方式,建设非遗文化传播链,扩大非遗的影响力。与此同时,可建立非遗新媒体传播数据模型,为分析传播形式提供数据支撑。
山西省人大代表、临县政协副主席、临县一中副校长冯立新与山西省人大代表、临县林业和草原发展中心正高级工程师张绳顺联名建议,在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开设非遗文化传承课程,能开阔学生视野,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和爱好兴趣,同时还能让本土非遗文化更好地传承创新。
他们认为,从另一层面落实“双减”政策,实现“双减”和“非遗文化传承”双赢的培养目标,真正让非遗文化传承后继有人,代代相传。
“传承非遗文化,关键在于教育。”与上述两会代表一样,山西省人大代表、平遥古城景区管理有限公司讲解员张霄云也提出“在中小学校增设‘非遗课堂’”的建议。
她表示,教育部门可根据各级各类学校实际选择合适的非遗项目,增设“非遗课堂”,加大优秀传统文化的学习内容比重,同时支持代表性传承人参与学校授课。(完)
陕西:文旅消费市场升温******
【坚定信心 勇毅前行⑱】
光明日报记者 李洁 张哲浩
“秦岭我来啦!”1月8日,伴随着车厢内的欢呼声,Y509次西安至秦岭定制服务列车满载着1400余名旅客,从陕西西安火车站缓缓驶出,一路向西开往秦岭深处。
2022年12月25日,中国铁路西安局集团有限公司开行陕西首趟西安至秦岭“冰雪游”定制服务列车后,受到旅客热捧。连日来,每天都有上千名旅客咨询、报名西安至秦岭定制服务列车,几乎每趟列车都爆满。
年味渐浓,繁荣渐复。据携程发布的《2023年春节旅游市场预测报告》显示:兔年春节旅游,西安的城市吸引力倍增,截至1月5日,预订2023春节假期目的地为西安的旅游订单量同比增长375%,订单均价同比增长10%。春节旅游市场不仅延续了元旦假期热度,并且更早进入预订高峰。报告显示,春节旅行预订高峰比元旦同期提前一周出现。
雪映骊宫,沐雪起舞,舞台上对唐玄宗和杨贵妃唯美爱情故事的演绎,让观众仿佛穿越回了盛世大唐。“冬季版冰火《长恨歌》是西北地区唯一一部大型实景户外演出,2022年12月30日重新复演后,2023年元旦小长假第二天就实现了满座3000人的上座率。”西安华清宫景区党委书记、董事长姚新垣兴奋地说,“观众的热情和喜爱大大增强了我们对文旅市场复苏的信心。”
从2022年年末起,西安就以创建国家文化和旅游消费试点城市为契机,以推出新产品、壮大新业态、打造新场景、叫响新推介、做精新文创、做实新消费等“六个新”为抓手,统筹疫情防控与文旅发展,加大力度抓住元旦、春节“双节”消费需求,全面促进文旅产业复苏振兴。
夜晚,漫步在新年首日就冲上微博热搜的大唐不夜城,十里花灯、流光溢彩的新年气象,映出了流动灯影间的烟火气息。
《光明日报》( 2023年01月10日 01版)